綠色南塬成為渭南城區的“生態屏障”(資料照片)記者李沛華攝
8月15日是首個全國生態日,當天,記者從市林業局獲悉:經過15年的持續建設,我市在位于主城區邊沿的南塬地帶植樹造林3.79萬畝(其中經濟林2.1萬畝),為渭南城區打造了一道“生態屏障”,更為當地群眾建起了一座“綠色銀行”。
每年水源涵養總價值3505.6萬元,固碳釋氧量總價值3481萬元;栽植花椒、核桃每年產出2400余萬元。開建15年,這座“綠色銀行”交出了一份亮麗的營收賬單。“現在坡上全部種了樹,環境比以前好多了。我還把撂荒地套種了花椒,一年能收入3萬多元。”臨渭區向陽辦羅家村村民張建設用他的切身感受為這項耗時長、投資大的惠民工程點贊。
渭南南塬城區段東起赤水河,西至零河,北起隴海鐵路線,南靠臺塬塬面,是黃土臺塬向渭河谷底過渡地帶,東西長21公里,南北寬3.8公里,總面積3.79萬畝,是進入渭南城區的“窗口”地帶。這里曾是周邊群眾的“口糧田”,但由于長期耕作,水土流失嚴重,不僅農業生產效益低下,也逐漸失去生態功能,極大影響群眾生產生活和城市生態安全。
據了解,2008年3月至今,15年時間,南塬綠化項目先后實施三期工程。第一期工程自2008年3月至2012年12月實施,著力復“綠”,在地埂邊栽植大規格側柏、油松40.22萬株,在地埂內發展核桃、花椒經濟林1萬畝;第二期工程自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實施,重點放在“富”上,補植核桃、花椒經濟林1.1萬畝,帶動周邊群眾增收。前兩期工程市區兩級財政累計投入7000余萬元。2017年1月起至今,南塬綠化工程又將南塬北坡生態治理修復納入其中,撬動社會資金1.1億元,建成城市郊野公園,實現了從“淺綠”到“深綠”的轉變,全力塑造了南塬之“美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