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月四日,渭南葡萄產業園內葡萄長勢喜人。
渭南市臨渭區是葡萄集中產區,葡萄種植面積26萬多畝,年產量40萬噸,總產值30億元。近年來,臨渭區聚焦省委、省政府“3+X”特色農業產業布局,以建設美好生活示范區為引領,把產業發展作為鄉村振興的“關鍵一招”,通過實施政府推動、園區引領、科技創新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強力支撐等措施,使“臨渭葡萄”榮登全國果品榜第49位,品牌價值超20億元,實現了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全產業鏈良好態勢,渭南葡萄產業園則被授予“中國—中亞農業合作中心果蔬生產示范園區”“國家葡萄產業技術體系綜合示范基地”等稱號。
優化產業鏈條
標準化生產加快步伐
“我們探索出‘科研+企業+農戶+基地’的新型經營模式,發展葡萄產業合作社100多家,年產葡萄8000余噸,價值達105億元。”7月24日,渭南葡萄研究所所長王俊錄自豪地說。近年來,為加快推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、品牌創建和保護工作,臨渭區按照“突出特色、適度規模、提質增效、做強品牌”的思路,著力打造生產、示范、科研、文旅相結合的渭南葡萄產業園。
“園區建有高標準葡萄示范基地3000畝、2萬平方米智能玻璃溫室、育苗工廠、魚菜共生基地、農業智慧控制中心、萬米葡萄長廊、三賢酒莊、冷鏈物流交易中心,形成了以生產、技術、物資、銷售等服務為一體的葡萄特色產業鏈。”王俊錄說。
除此之外,臨渭區不斷深化農村“三變”改革,把農民嵌入產業鏈,真正讓農民的“錢袋子”鼓起來。葡萄產業是渭北農民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之一。臨渭區有見莊、梁張、三畛等50多個葡萄種植專業村,50余個百畝以上的科技示范園,約15萬名群眾依靠葡萄產業致富。
發揮科技引領
智慧種植賦能產業發展
“現在,棚里的溫度、濕度都不用我們管,全是智慧農業控制中心電腦控制調節。這不僅節省了勞力,還提高了葡萄產量和品質。”7月24日,臨渭區葡萄種植戶張學香高興地說。
據了解,近年來,渭南葡萄產業園與中國農業科學院、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,引進設施栽培、配方施肥、節水灌溉、葡萄避雨栽培等先進技術,應用關鍵性新技術30多項。
園區建設的智慧農業控制中心,是自動監管葡萄生長全過程的設施栽培管控平臺,集成了實時監控中心、設施環境調控系統、水肥(藥)管理系統、質量安全監管追溯與品牌保護系統,不僅可以對設施大棚的溫度、濕度、光照、雨量、土壤溫濕度等生產環境參數和現場視頻圖像進行實時和定時采集、分析,還能對大棚通風窗、環流風機、電動卷膜機等設備進行自動控制,智能調控溫度、光照、水分、養分。
“水肥一體化設施有效提高了水資源以及土地利用率。‘數字電子防偽標簽’還可以直接獲取產品溯源信息并進行驗證,大大提升了葡萄產業的現代化水平和市場競爭力。”王俊錄說。
延鏈補鏈強鏈
優質產品促提檔升級
作為全國最大的鮮食葡萄基地,臨渭葡萄早、中、晚熟品種有200多個,并且均達到了國家綠色食品標準。高品質的果實為葡萄產業鏈提供了有力支撐。產業園內三賢酒莊的建立,不僅延長了臨渭區的葡萄產業鏈,也標志著該區的葡萄產業由農業種植向工業加工方向轉變。目前,該酒莊開發出葡萄酒、葡萄酵素、葡萄醋、葡萄干等精深加工產品26種。
與此同時,臨渭區扎實推進文旅融合,致力于給游客帶來不一樣的游覽體驗。20萬畝葡萄景觀長廊成為該區一道亮麗風景線。
目前,臨渭葡萄已初步形成一產設施標準化、二產加工現代化、三產業態專業化的葡萄全產業鏈體系。臨渭區被中國果品流通協會命名為“中國葡萄之鄉”。